台灣地區人工魚礁漁業效益調查研究計畫簡介
  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以往由於受到過漁和非法捕撈作業的影響,造成漁業資源有日益萎縮的現象。近年來,加上漁民濫捕魚卵、仔稚魚及都市、工業廢水未能有效管制而經由河川大量排入海洋,導致本省沿岸自然生態環境迭遭嚴重衝擊與破壞。對此日漸枯竭的沿近海漁業資源,政府各級單位無不積極在進行加強保護與培育資源的工作。在邁進廿一世紀 「國際責任制漁業」年代時,為保護與培育漁業資源,設置人工魚礁為政府規劃與發展沿岸漁業重要政策之一。
  政府設置人工魚礁之初衷為防止拖網漁船侵入沿海三海浬區域作業,以免破壞棲地,同時也能夠培育沿近海漁業資源,增加漁業生產,保障漁民生活。另外以收購20噸以下15年以上之沿海小型漁船供作人工魚礁,達到汰舊換新的目的。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、漁業局以及漁業署的經費補助下,自民國63年迄今,在臺灣地區沿近海域,共設置人工魚礁區達88處,製作並投放各型人工魚礁 (包括水泥礁、船礁、廢電桿礁、軍艦礁及大型鋼鐵礁約18萬多座。歷年來,學者的研究調查報告及漁民的反映皆一致肯定人工魚礁的效益。然而以往由於投設經驗、規範、定位系統及驗收儀器設備不足,致使部份的人工魚礁誤投於珊瑚礁區及天然礁區附近,與預定投礁的目的不盡相符,復有因為魚礁良好的聚魚效果,造成部份漁民利用流刺網或拖網在礁區間進行非法漁撈作業,導致人工魚礁區內的魚礁遭受到網具的纏繞,使得魚礁失去原應發揮培育資源的功能。
  近年來,歐洲、美洲、亞洲的日本、香港及韓國等學者們發表了許多研究調查報告、文獻與書籍,漁業署亦累積多年的人工魚礁投設經驗,加上全球定位系統的普及應用、以及驗收用之側掃、攝影設備與生物量評估技術之純熟,使得礁區礁體及效益的普查變得可行。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為掌握週邊海域人工魚礁現狀,規劃研究,期以瞭解:
1.到底有那些人工魚礁區內的魚礁礁體已沉沒不復存在?
2.有那些礁體已位移(如FRP船礁)或破損?
3.有那些被網具纏繞而失去聚魚效果?
4.有那些礁體分布位置不當,過於靠近天然礁或珊瑚礁?
5.有那些礁區所投設的礁型不適切或數量不足以改善棲地?
6.有那些仍完好如初,繼續發揮聚魚與培育資源的效果?
7.人工魚礁區對於社會大眾所造成經濟面、海洋生態面及社會面等效益的影響有多大?
  本研究即根據上述各項人工魚礁課題進行調查分析,以瞭解臺灣週邊人工魚礁目前現狀,並對後續礁區分級及管理提出具體建議,俾達到政府最初為改善棲地,復育漁業資源之初衷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