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魚礁完全手冊--第一章 認識人工魚礁
    [回上一頁]     [上一章]     [下一章]     [回目錄]
  「人工魚礁」的設置,是將天然或人造結構體投置於適合的海域,以改善或營造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,而達到 培育生物資源,增進漁業經營的目的。礁體種類包括:水 泥礁、船礁、鋼鐵礁、輪胎礁,或其他經評估無污染海洋生態之虞、經改裝或加工之物質或結構物(如電桿礁)。這些人工礁體由於培育漁業資源的效果獲得認同,因而稱為「人工魚礁」。
1. 礁區會形成新的食物鏈,構成新 的生態系
  礁體表面提供附著生物附著的基質,如自營性生物(藻類)、異營性生物(如雙殼類、海鞘、藤壺、海綿、水螅、軟珊瑚、石珊瑚、苔蘚蟲等)以及其他底棲生物(如甲殼類、腹足類、棘皮動物等)等等都會在礁區附著生長。
  藻類可作為草食性生物的食物,附著動物大多為濾食性,藉由捕捉在水層中流動的浮游生物,使水層中的能量轉移到礁區,提供棲息在礁區的掠食性魚類或掠食性的大型無脊椎動物利用,因此魚礁能夠使局部地區生物資源量增加。此外,在人工魚礁附近聚集的生物,經由新陳代謝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及排泄物,局部性增加魚礁附近的營養鹽,促進自營性藻類的生長,進而提升基礎生產力。於是原本空曠的海域,在礁區中形成新的生物群聚下,構成新的生態系。
   
  附生於船礁的棘穗軟珊瑚,色澤鮮豔

   

 魚礁上的一種蕨藻。(戴昌鳳提供)
2. 礁體提供棲息的空間、避敵的場所
  對許多魚類而言,在生長、生存的過程中,需要有躲避敵害的場所。在單調遼闊的沙泥地上,由於沒有隱蔽的場所,致使許多的仔稚魚沒辦法存活下來,若在這裡投置人工礁體,會在海洋中增加隱蔽空間,因而能迅速提高岩礁棲性魚類的種數和族群量。
  

軍艦礁的黑暗艙房常成為充金眼鯛白天躲避的棲所。
 

居庸艦軍艦礁為民國91年投放,照片中為艦橋區,
目前艦身仍保持完整,正座落在海底。

   
3. 人工礁體在海裡形成魚類的地標
  高聳於海床的礁體,對於魚類而 言,具有地標效應,因此可吸引或誘集魚類以礁區作為棲息處所。例如北部魚礁區多烏尾魚冬、紅甘鰺,綠島鋼鐵礁區多燕魚等等,多少與此一地標效應有關。
   

躲藏電桿礁裡的大斑裸胸鯙。

人工魚礁區成了一支釣最佳海釣場。

鋼鐵礁投放作業。
  海洋漁業資源並非以往所認為的「取之不竭,用之不盡」。目前大多數的漁業仍屬獵捕式的經營型態,對於漁業資源的管理較難以掌控,且管理失敗易導致資源的萎縮。藉由人工魚礁的投設,一方面培育漁業資源,並將漁業型態提升至放牧式的栽培漁業,能有效地管理資源,進一步達到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。
一、改善沿岸海域漁場環境。
二、增加沿海海域漁獲量。
三、提供休閒性漁業便利的漁場。
四、增加休閒性潛水及潛水艇觀光景點。
五、減少網具漁業對海洋資源及棲地的破壞(如防止漁船在沿海拖網捕魚)。
六、棲地復育。
七、學術研究。
   

軍艦礁成為潛水觀光景點。

禁止沿近海拖網捕魚,保護魚類棲息環境。

   

增加沿海漁獲量。

悠游於船礁的白吻雙帶立旗鯛。
  截至2014年11月為止,臺灣地區各縣市共公告設置88處人工魚礁禁漁區,總面積約為237平方公里, 主要礁型有水泥礁、電桿礁、鋼鐵礁、船礁、軍艦礁。公告範圍內禁止網具類漁業進入作業。
  國際上,人工魚礁的投設有許多 先例;日本與美國自1950年起,陸續實施設置人工魚礁的大型計畫,法國與澳洲自1960年後也開始推動,其主要目的在於:
(1) 增加漁業的生產力與產出,如日本。
(2) 改善海洋生物棲息地及拖網漁業的破壞,如歐洲國家。
(3) 提供海洋觀光遊憩與潛水運動的資源,如美國。
  人工魚礁的投設已在世界各國行 之有年,但因擔心魚礁仍可能破壞海洋生態環境,各國在進行魚礁的投設時都非常謹慎,都會審慎考量海流、深度等因素,再選定合適的地點與材料來進行魚礁的投設。
  在亞洲地區,除了日本、香港及臺灣,大多數國家在人工魚礁投設上較少有具體的規範,且沒有完善的投設後續管理計畫。直到近年,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份(如福建省、浙江省)也開始制定相關法令並大力推動人工魚礁的投設。
    [回上一頁]     [上一章]     [下一章]     [回目錄]